弯道超车本来就是个荒谬的命题。

看过赛车的都知道,只有在赛车整体水平完全差不多的情况下,弯道才是展示车手技术和车辆操控性的关键所在。

你骑个破三轮,人家开的是汽车,你丫天天吼着弯道超车,不是傻逼是啥!

没关系,如今,这个弯道超车的梦想已经实现了!

不是在技术创新上领先全球,而是在“丧事喜办”的公关话术和抄袭模仿的创新能力上,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“特色”。

当一些车企的法务团队比技术团队还庞大,当抄袭借鉴取代了自主创新,这场所谓的新能源盛宴,已经演变为一场华丽的荒诞剧。

▌自燃成庆功,车企新哲学

就在不久前,上海徐汇区街头,一辆售价超过50万元的国产高端电池车在行驶中突然底盘冒火,瞬间大火。惊心动魄的现场视频中,乘客连滚带爬逃向绿化带,稍有迟疑便是生死两隔。(点击可阅)

面对如此严重的安全事故,这家车企的回应却让人大开眼界。他们重点强调“事故发生时,车门顺利打开,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离车”。

好一个“车门顺利打开”!

按照这个逻辑,医院手术失败,医生是不是可以炫耀“至少我们把伤口缝得漂亮”?

这种“屎上雕花”的技艺,着实令人叹为观止。

一辆号称应用“全球最高热时效安全标准”的旗舰车型,在正常行驶中突然自燃,车企却能从这样的悲剧中找出表扬自己的理由,这不是简单的公关失误,而是整个行业价值观扭曲的缩影。

正常行驶途中,十秒不到起火爆燃,这本是极其严重的安全警示,说明车辆的安全设计可能存在致命缺陷。

然而,车企的回应中既无诚恳道歉,也无严肃承诺,反而玩起了文字游戏,试图用“门能开”来掩盖“车为什么燃”。

按照这个思路,是不是还应该庆幸车轮没掉,方向盘没飞,车窗还能摇下来?

更不要B脸的是,厂家答复车主使用了劣质电。

看看网友如何评论:

▌抄袭成风,创新乏力

电池汽车行业有个怪现象:搞技术的不多,搞法务的多;搞创新的不多,搞抄袭的全球第一。

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一语道破天机:

“为啥法拉利车头那么长,因为里面装了台8缸发动机。为啥杂粮车车头那么长,因为法拉利车头长。”

这种简单粗暴的模仿思维,渗透在许多国产电池汽车的设计中。

放眼望去,电池汽车市场堪称“万国汽车博览会”。有的车前脸神似保时捷,有的车侧面像极了特斯拉,还有的车尾与奥迪如出一辙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某车企发布会上展示的车型,连前大灯都与某豪华品牌相差无几。难怪网友调侃:“众泰皮尺部下岗再就业,都去了电池车企。”

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70%以上,但细看专利内容,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比过高,真正代表技术创新的发明专利相对有限。这种“量多质不高”的专利结构,暴露出行业创新深度不足的隐忧。

与此同时,车企间的专利战、名誉权纠纷却层出不穷。某两家头部新能源车企之间的官司,从技术专利打到商业诋毁,律师函比新车发布还频繁。当车企的法务团队比研发团队还庞大,当抄袭借鉴成为行业潜规则,电池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?

▌数据造假,营销先行

在新能源汽车行业,有一个公开的秘密:续航里程永远活在宣传册里。

某品牌宣称续航1300公里,中间充一次电。某品牌称续航可达700公里,实际测试中,在开启空调和正常驾驶情况下,连500公里都难以达到;某车企宣传“充电5分钟,续航200公里”,实际使用中却连一半都难以实现。这些夸大其词的宣传,已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营销手段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某些车企在安全测试中的数据也存在猫腻。有媒体调查发现,同一车型送往测试的车辆与量产车在部分安全配置上存在差异;还有车企针对特定测试场景进行“专项优化”,使车辆在测试中表现优异,却在真实使用环境中问题频出。

一面是花团锦簇的营销话术,一面是漏洞百出的产品质量;一面是遥遥领先的宣传口号,一面是频频打脸的现实表现。这种反差,已成为许多国产电池汽车的标配。

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,2024年电池汽车投诉量同比增加62.3%,其中续航里程不准、电池质量、刹车系统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消费者被夸大的宣传所误导,为不成熟的产品买单的无奈现实。

▌资本狂欢,实业空心

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,背后是资本的推波助澜。

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至2022年间,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融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,但其中真正用于核心技术研发的资金比例不足30%。

大部分资金流向了营销推广、渠道建设和产能扩张,车企们忙于建厂扩产、争夺市场份额,却忽视了最根本的技术积累和质量管控。

这种“重营销、轻研发”的模式,导致了许多车企外表光鲜、内里空洞。某新势力车企年营销费用高达40亿元,相当于每卖一辆车就要花费近8万元用于营销;而同期其研发投入却不足营销费用的一半。这种本末倒置的投入结构,如何能支撑起真正的技术创新?

与此同时,车企高管们忙于在社交媒体上制造话题、互相攻讦,从“500万内最好的SUV”到“1000万内最好的轿车”,夸张的宣传语层出不穷,仿佛在举办一场“吹牛不纳税”的竞赛。而在这些喧嚣背后,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和产品质量的隐忧。

▌何去何从,路在何方

电池汽车产业正站在十字路口。一边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、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;一边是核心技术的缺失、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。这条看似繁荣的赛道,实则暗流涌动。

据统计,中国现有电池汽车企业超过200家,但真正掌握核心三电技术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的不足20家。大多数车企仍停留在组装加工的阶段,依靠外购核心部件进行整车制造。这种依赖外部供应链的模式,不仅利润空间有限,更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,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。

与此同时,国际传统车企正在电动化领域奋起直追。大众、宝马、奔驰等巨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制造经验,纷纷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。在核心技术、制造工艺和质量管控上,国产电池汽车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。

面对这样的形势,国产电池汽车企业是继续在营销话术和外观模仿上“屎上雕花”,还是沉下心来投入核心技术研发?

是继续在数据造假和夸大宣传上“丧事喜办”,还是诚实面对问题、提升产品质量?

答案不言自明。

▌最后

此刻,或许又有一辆电动车在某个街头自燃;明天,或许又有一家车企会以“只烧死了一个”而自我表彰。

在这荒诞的循环中,我们似乎已经麻木,习惯了车企的荒诞与无耻。

但请记住,当有一天,我们的亲人坐在那辆可能会自燃的汽车里,当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呼吸被虚假宣传污染的社会空气,我们还能否坦然接受这种“丧事喜办”的荒诞?

汽车,关乎一家人的生命安全,不该成为虚荣与敷衍的牺牲品,不该沦为资本游戏中的筹码。

汽车,不是在话术和抄袭中“遥遥领先”,而是在技术与质量上真正走向世界。

这条路很长,但值得我们共同守望。因为下一次坐在电动车里的,可能就是你我,就是我们的亲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