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核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由结核菌引起。据我国各地检查,儿童结核病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。目前,结核病仍是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。对已感染结核病的儿童少年来说,年龄愈小,发病率和死亡率愈高。一般在3—12岁病例可以变为进行性而导致死亡。     (一) 儿童少年结核病的特点    儿童时期结核病的发病机理与承认不同,以原发感染为主,即儿童第一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,在体内形成原发感染病变,在肺内称为原发综合征。原发综合征预后一般较好,往往不治自愈。大多留下钙化点。    儿童对结核病的抵抗力较弱,受到感染后容易发病。年龄愈小,抵抗力愈弱。如果出生后没有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,受到感染则发病急,病变进展迅速,容易随血行播散,成为结核性脑膜炎等急性结核病。    学龄儿童结核病患者的病程比婴幼儿轻。在极少情况下,原发性病灶可能发展为继发性肺结核,也可能由于外因性再感染而引起发病,但一般是有潜在性病灶引起续发性再感染较为常见。续发性多发生在青少年及年龄较大儿童。    在青春期,由于生长迅速,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平衡,机能不协调,代谢旺盛,消耗量大,如果营养补充不足,劳逸结合不当,身体抵抗力降低,容易感染结核病。青少年续发性结核病,起病比成人急,进展快,易恶化,女性比男性更显著。死亡率也较男生为高。因为这一阶段的女生内分泌激烈变化,参加活动较少,抵抗力不如男生。     (二) 结核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开放性肺结核病人(排菌者)。学校教师、保育员、炊事员和家中患开放性结核病的人都是结核病的传染源。    结核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侵入身体,其次是消化道。患开放性结核病的人,在咳嗽、喷嚏及大声谈笑声中,从口中喷出的飞沫污染空气、尘埃、食物、用具等。儿童通过吸入含结核菌的空气、飞沫或尘埃,吃了结核菌污染的食物,或用被污染的食具等而受感染。学校中患结核病的教师,可以传播结核病。学生也可以由于与结核病患者共餐而受传染。    (三) 儿童结核病的防治    一是学校预防结核病的基本方法是加强身体的锻炼,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,重视经常的卫生教育,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,注意膳食营养等以增加身体抵抗力。二是进行卡介苗的接种。接种卡介苗的免疫力能维持4—5年,因此注射卡介苗后还应再行注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