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院士无诺奖,一人诺奖非院士。这个奇葩的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这片黄泥地里。屠呦呦作为第一个华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,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,却三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在中国没评上院士,但是美国对她的才华非常看重,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这难道不滑稽可笑吗?这难道不是对我们院士评选机制的最大嘲讽吗?

屠呦呦在国内评不上院士,很多人说她是因为无博士学位、无留学经历、无学术论文,这三无或许是她落选我国院士的主要原因。但换个角度思考,没有入选我国院士,或许正是她的幸运,保全了她的声誉。真正有追求、有本事、有才华的人,怎么会加入到整天躬身敬酒,溜须拍马,趋炎附势的大染缸中呢?去和一些所谓的酱香院士、烟草院士戴同一顶帽子呢?怎么会去能让29岁的学术造假者成为候补院士的地方呢?屠呦呦没能评上国内院士,也让她更加干净,就让她远离那些蝇营狗苟,真正在净土上做她自己吧。
在我们这片黄泥地里,有个奇怪的现象,很多有真本事,有文人风骨,有真才华的人,往往不待见遭受排挤,但是在国外却很吃香,很多人在国内得不到重视,在国外却很受认可。比如李爱珍,她是我国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先驱,获得过国家发明奖、科技进步奖等28项国家级奖项,发表论文256篇,出版专著3部。他4次申请我国的院士未被通过,前三次说是因为能力不够突出,第四次是因为年龄超过了65岁。但滑稽可笑的是,2007年5月,70岁的李爱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

还有北大教授许晨阳,他是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,放弃美国百万年薪的高薪工作归国报效国家,结果两次申请国内院士被拒,说他太年轻了,嘴上无毛办事不牢,评院士要按照辈分论资排辈,前面还有许多老同志申请,等他们选上了,再才能轮到你。归国六年后,许晨阳一怒去了美国,当上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,并且在2000年获得科尔代数学奖,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。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许晨阳究竟为什么选择在六年后到美国麻省理工任职,从他出国前留下的几句话就能看出端倪。他在中国学术界沉浮六年后才选择去美国发展,这说明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,并非一时的决定。

事实上,像许晨阳这样的中国人才流失到国外并非个例,许晨阳的同系学弟们,同样属于数学界天才的另外三个北大数学系学子,也不约而同在美国高校任教。这三人分别是恽之玮、张伟和朱歆文,他们当年同样是北大数学系的金牌选手,都曾获得过"数学新视野奖",在北大完成学业后出国深造,获得博士学位。这四位名震北大的数学系天才,除了许晨阳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来,在北大为国效力六年,另外三个人直接选择在国外发展,从未想过回国发展。可就连许晨阳也在最后选择出国,四人最终在美国不同知名院校任职。
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痛惜,中国的天才们却齐聚美国,在美国高校教育学生,难免让人觉得讽刺。那么中国人才流失的原因是什么?单纯是他们不够爱国吗?也许未必。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某些人才接触过这些学术界现象之后,大失所望,但凭一己之力又改变不了什么,那么选择到国外发展也显得情有所原
单单用一句爱不爱国来评判我国人才流失已然不够,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的,复杂的,我们无权置喙别人的选择。肃清学术界不端现象,加大各年龄阶段的扶持力度,公平公正公开资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,才是减少人才流失、留住人才的关键。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