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这里是谈古论今。
后台有很多朋友私我,说讲下现在的买房问题。
那就用一个真实的案例,来开启今天的话题吧。
2017年,河北燕郊,一位购房者在市场高点,以426万的总价、贷款298万买了自己的房子。

几年后,他断供了。
房子被迅速法拍,成交价仅240万——
这意味着,他不仅赔光了百万首付和几年的月供,最后还倒欠了银行几十万。
别看这是几年前的新闻,到今天,还是有很多人对房贷没有概念。
大家对房贷的理解简单粗暴——就是银行借钱给我而已,却对其本质充满了认知缺陷。
我们先看下它的财务结构。
假设你贷款200万,在高点时的利率下,总利息就超过200万,这在数学上叫成本过半。
但银行还有更骚的操作,叫利息前置。
你想啊,银行最懂风险,它知道未来30年你的变数极大,所以它的风控模型,必须在风险最低的前10到15年,把最大头的利润,也就是利息,先收回来。

这就会让你产生一个致命的心理效应:虚假所有权。
你以为你买了房,但拉长时间线看,在前10年,你对这套房子的产权份额,可能连20%都不到。
本质上,你只是一个向银行预付了巨额租金、并承担了全部资产下跌风险的高级租客。
这个模型利用了我们的一个认知缺陷——
我们通常都只是关注当下(每月的月供),而严重低估遥未来(利息成本和风险)。
你以为你在为自己奋斗,但在模型来看,你只是在为银行打工。
接下来,我们再把时间尺度拉到30年,你会发现一件更恐怖的事,叫周期错配。
首先,是你的职业周期与债务周期的错配。
全国人力资源的数据显示,一个人的平均跳槽周期大概是3到5年。而30年,在产业经济学上,意味着至少经历2次大的产业周期更迭。
换句话说,你今天所在的高薪风口行业,15年后可能就会惨到低谷。用一个职业近3年的稳定性,去加30年的债务杠杆,期限严重错配。
其次,是你的家庭生命周期与固定现金流的错配。
30年,在社会学上意味着一代人的完整更迭。在这期间,一个家庭几乎100%会遭遇生、老、病、死。而这些事件,都需要巨额、灵活的现金流来解决。
但你的房贷,却是一项固定、刚性、毫无弹性的支出。
这就是用确定性的负债,去对抗不确定性的人生。
最后,是个人决策周期与资产价格周期的错配。
所有资产的价格,都遵循美林时钟那样的周期律。而普通人一生中,能做出重大买房决策的窗口期,可能就那么几年。
也就是说,你很容易在周期的最高点,用尽一生的积蓄和负债,去接下一个30年的大盘。
聊到这,你可能就明白了,过去那套买房逻辑,为什么现在玩不转了。因为支撑它的3大底层假设,已经全部失效。
过去买房的决策,本质上是给个人加杠杆。
房价(相当于市盈率)在涨,你的工资收入(相当于每股收益)也在涨,双重利好叠加,风险被完全掩盖。
但现在,情况变了:
一、人口学假设,不灵了。
人口是所有经济问题最底层的变量。这几年,新生儿数量的曲线开始迅速掉头向下,而它决定了未来房地市场的需求,很明显未来存在着结构性的风险。
简单说,买家少了。

二、经济学假设,改变了。
我们的经济,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,切换到了中速高质量发展阶段。这意味着,那个人人都能分享时代红利、工资每年都大幅普涨的时代,结束了。
简单说,买家没钱了。
三、社会学假设,逆转了。
过去,我们都活在一种明天会更好的节奏里。而现在,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一个现实:世界是周期的,人生更是波动的。我们开始从集体乐观,转向个人保守。
简单说,买家意愿也变低了。
当这3大底层假设都变了,房地市场和买房逻辑,自然也会跟着变。
现在的核心思路,是放弃进攻,转向防御。
这不是什么理财技巧,这是生存法则。
一、构建财务冗余。
严格执行月供不超过收入30%的铁律。那多出来的部分,不是让你消费的,而是你家的压舱石,是你在惊涛骇浪中不至于倾覆的保证。
二、建立风险隔离。
你的应急储备金,必须能覆盖12个月以上的所有硬性开支。这就像你给自己的财务系统,装上了一个断路器,在遭遇失业、疾病等黑天鹅事件时,能瞬间切断风险,保护你的核心资产不被强制清盘。
所以,不要再小看30年的房贷,
更不要再被丈母娘左右买房决策。
今时今日,你的目的不是去赌赢一个时代,
而是要确保自己,
不会在时代的转折点,被无情清零。


还没有内容